Total Views:
肤质类型和测试方法
方法 1:洁面观察法(最简单)
步骤:
用温和洁面产品(如无硫酸盐洁面乳)洗脸,去除油脂和化妆品。 不要涂抹任何护肤品,等待1-2小时(避免触碰脸部)。
- 油性肌肤:T区或全脸出现明显油光,摸起来油腻。
- 干性肌肤:皮肤感到紧绷,可能有脱皮或粗糙感,无油光。
- 混合性肌肤:T区出油,脸颊干燥或紧绷。
- 中性肌肤:皮肤柔软、无紧绷或油腻感,整体舒适。
- 敏感性肌肤:可能有轻微泛红、刺痛或不适感(尤其在洁面后)。
方法 2:季节性观察法
步骤:
记录皮肤在不同季节(如夏季、冬季)的表现。
- 油性肌肤:夏季油光更明显,冬季可能略干燥但仍出油。
- 干性肌肤:冬季紧绷、脱皮加重,夏季稍改善但仍缺水。
- 混合性肌肤:T区常年出油,脸颊冬季干燥、夏季正常。
- 中性肌肤:四季变化不大,始终平衡。
- 敏感性肌肤:季节变化(如干燥或高温)容易引发泛红、刺痛。
护理步骤
清洁
面部清洁的核心目标:不是 “洗到紧绷”,而是 “平衡保护” 清洁的 2 大任务:清除污垢(灰尘 / 油脂 / 彩妆残留)+ 保留有益油脂 皮肤屏障与清洁的关系:为什么 “过度清洁 = 敏感肌催化剂”
痛点解决:清洁相关的皮肤问题,这样破
1 黑头 / 闭口反复?可能是 “清洁不到位” 或 “清洁过度”
- 黑头与清洁的关系:为什么 “去黑头洁面” 无法根除黑头?(正确逻辑:清洁 + 疏通 + 收敛)
- 闭口的 “清洁诱因”:过度清洁导致角质层受损,反而引发闭口
- 针对性方案:油皮黑头肌的 “每周 1 次深层清洁” 法(温和去角质 + 清洁面膜搭配)
2 敏感肌泛红刺痛?先检查 “洁面环节” 这 3 个错误
- 敏感肌清洁的 “3 不原则”:不用皂基、不频繁去角质、不冷热交替洗脸
- 泛红急救:清洁后出现刺痛,该用什么快速缓解(避免 “立刻涂精华” 的误区)
- 修复期清洁:敏感肌爆发期,能用 “清水洁面” 吗?(视严重程度判断)
3 洁面后皮肤紧绷 / 拔干?不是 “洗得干净”,是 “洗伤了”
- 紧绷感的 2 种原因:清洁产品碱性太强 / 清洁时间过长
- 急救方法:洁面后 3 分钟内涂 “修复型爽肤水”(避免皮肤水分流失)
- 长期调整:换用 “保湿型洁面”,搭配 “洁面后即时保湿” 步骤
补水
辅助其他护肤品吸收:湿润的皮肤更利于后续护肤品的渗透和吸收,提高护肤效果。
防晒
为什么要防晒?
- 阻挡紫外线(UV)伤害
- UVA:深入真皮层 → 导致光老化(皱纹、松弛、暗沉)。
- UVB:作用在表皮 → 导致晒红、晒伤、甚至增加皮肤癌风险。
- 延缓衰老: 研究表明, 皮肤老化中,约 80% 是由紫外线引起的光老化,而不是自然衰老。
- 全年需求:即使在阴天或冬季,紫外线依然存在,防晒是每天的必需品。
产品
- 洗面奶: 清洁
- 爽肤水: 二次清洁、补水、软化角质
- 乳液: 锁水、维持屏障
- 防晒霜: 阻挡紫外线、预防老化和色斑, 每天使用(即使阴天)
深层清洁与辅助护理
- 面膜: 补水, 修复. 每周 2~3 次
- 基础型面膜(补水、修复):几乎人人可用;
- 功能型面膜(美白、抗老):要根据肤质挑选;
- 清洁型面膜(泥膜):适合油皮、毛孔粗大者;
- 去角质(物理去角质 vs 化学去角质:果酸、水杨酸)
护理时间 | 目的 | 核心产品 | 忽略后果 |
---|---|---|---|
🌞 早上 | 保护皮肤、防晒抗氧 | 防晒霜、轻盈保湿乳 | 白天晒斑、氧化、变暗沉 |
🌙 晚上 | 清洁修复、营养吸收 | 卸妆、修护精华、面霜 | 堵塞毛孔、皮肤老化加速 |